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此病几只发生在由日本北方诸岛、西南至澳大利亚、东南至南太平洋群岛的大三角地区。此区螨蚴既是立克次体传媒,也是它的宿主。恙螨幼虫叮咬,把恙虫病东方次体传播给人。能在人体叮食的螨类(德里纤恙螨Lep-totrombidium deliensis等),生活史中只有恙螨这个阶段,体形很小,几近于微观,色泽则很鲜明(沙螨“red bugs”)。恙螨就食于鼠及其他啮齿动物。冠以“丛林”,是由于保持恙螨-哺乳动物的栖息繁殖关系,是围绕丛林和林中空旷地进行的。当然也不仅限于此,其他地区如半干旱地区、沙漠和江河湖滩,也是啮齿动物和螨类营生之处。人类修路、除草、伐木或行军来到这些地区,就能遭遇丛林斑疹伤寒。局部地区疫情尤烈,说明恙螨及其啮齿动物宿主很少活动。螨类能通过产卵把立克次体传给下代,因此起到既是虫媒又是宿主的作用。
此病又称“红河热”及“洪水热”,因为雨季时此病发生增多。恙螨和螨类都是在温暖、湿润的情况下繁殖。
病因
病因:恙虫病东方次体是革兰阴性专性细胞内小微生物。与其他立克次体感染不同,恙虫病东方次体感染对丛林斑疹伤寒的再次发作,不产生切实的保护作用,这是由于它的抗原成分可变所致。
本病病原体是恙虫病立克次体(R.tsutsugamushi),又名东方立克次体(R. orientalis)。传染源是鼠类,以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,通过叮咬传染给人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本病流行于印度、南亚及澳大利亚地区,在我国见于台湾省及浙江、福建、海南、广东、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。多发生于春、秋两季。
恙虫病东方次体入侵内皮细胞,引起血管炎。未治病例的严重病变主要是
心肌炎、脑膜脑炎和肺炎。凝血障碍亦有,但不像RMSF和斑疹
伤寒那样严重。恙螨叮咬处发生的丘疹性损害,溃烂即为焦痂,伴有局部并继以全身淋巴结病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潜伏期为6~18天,平均10天。急性起病,出现寒战、高热、
头痛、结膜充血。恙螨叮咬处出现一红色丘疹,可见于人体任何部位。丘疹增大、中心坏死即结痂而为焦痂。随着焦痂的成熟,患者突发
头痛、发热、发冷、周身不适。顶部有水疱,几天后干燥,结黑色焦痂,无自觉症状。于发热第5天全身出现暗红色斑疹及斑丘疹,以躯干部明显,一般在数天内完全消退。全身淋巴结呈中度肿大,尤以原发病灶引流区淋巴结为著。肝脾亦肿大且有压痛。与其他立克次体病不同,本病在发热呈进行性升高同时,出现相对缓脉,且易并发肺炎。以后几天,这些症状更为加剧,体温也增高更甚。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。本病常易复发。
以后几天,这些症状更为加剧,体温也增高更甚。如未治疗,即可陷于木僵或发生脑膜脑炎。心功能失常包括轻度心电图改变如一度房室阻滞、T波倒置等。皮疹约于第1周末出现,为隐约可见的淡红色斑丘疹性皮疹,首先见于躯干,再向四肢发展。
第1周后期查体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,
脾大,有时肝亦可触及。虽然胸片可见间质性肺炎,但肺部检查常无何改变。
心肌炎病人可能听到奔马律,心音质地不良,并有收缩期杂音。
未治病例可以发现不同脑神经缺失征,如
耳聋、构音障碍及
咽下困难等,但除
耳聋可能持续数月外,皆为暂时性。
在越南发生丛林斑疹伤寒的87例(未免疫)美国士兵,都有发热、
头痛症状,46%有焦痂,35%有皮疹。全身淋巴结肿大者85%。很多人被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,亦不足异。
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减少,以后增至正常水平。凝血障碍亦有,但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证候的仅偶见。肝酶增高,反映肝细胞损害。蛋白尿常见。
未治病例热程约2周,此后继以恢复期,长至4~6周。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。本病常易复发。
治疗
治疗:四环素、多西环素和
氯霉素治疗本病皆有效,用药应持续到退热后至少2天。
1.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,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被消化吸收的食物。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。保持大便畅通,尿量为2000ml/d左右。
2.病原治疗 可酌情选用下列抗菌药物治疗:
(1)大环内酯类:包括红霉素(erythromycin)、罗红霉素(roxithromycin)、阿奇霉素(azithromycin)、克拉霉素(克拉红霉素)等,对恙虫病有良好疗效。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1.2g/d,儿童25~30mg/(kg·d),每天分3次或4次服用,或分2次或3次静脉滴注。罗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300mg/d,儿童体重12~23kg者,100mg/d,24~40kg者,200mg/d,分2次口服,首次剂量可加倍。阿奇霉素,成人剂量为0.25g,1次/d,口服,首次剂量可加倍。克拉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500mg,2次/d,口服,退热后可改为每次口服250mg。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,疗程均为8~10天。明显肝功能损害者不宜应用大环内酯类。
(2)四环素类:包括四环素(tetracycline)、多西环素(doxycycline)、米诺环素(minocycline)等,对恙虫病亦有良好疗效。四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2g/d,儿童25~40mg/(kg·d),分4次口服。多西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.2g/d,儿童4mg/(kg·d),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,首次剂量可加倍。米诺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.2 g/d,儿童4mg/(kg·d),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,首次剂量可加倍。疗程均为8~10天。8岁以下的儿童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四环素类。
(3)
氯霉素:
氯霉素(chloramphenicol)对恙虫病有良好疗效。常用剂量为成人2g/d,儿童25~40mg/(kg·d)。每日剂量可作静脉滴注或分4次口服,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,退热后剂量减半,继续用7~10天,以免复发。因
氯霉素有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,故不宜作为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。幼儿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
氯霉素。
(4)喹诺酮类:包括氧氟沙星(ofloxacin)、环丙沙星(ciprofloxacin)、培氟沙星(pefloxacin)、氟罗沙星(fleroxacin)、洛美沙星(lomefloxacin)、依诺沙星(enoxacin)、司帕沙星(spara)等。目前较常用的是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。氧氟沙星成人剂量为0.2g/次,2次/d,口服,首日可加服1次。环丙沙星成人剂量为0.25g/次,2次/d,口服,首日可加服1次。必要时可作静脉滴注,疗程均为8~10天。8岁以下的儿童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喹诺酮类。
在上述的四类抗菌药物中,以大环内酯类、四环素类和
氯霉素对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抑杀作用较强,患者多于用药24h后体温退至正常。应用喹诺酮类治疗亦多可使患者的体温于24~48h内降至正常。通常只需选用一种抗菌药物,无需联合应用治疗。有资料显示利福平(rifampicin)对本病亦有疗效。
对恙虫病患者越早诊治,疗效越好。然而,当恙虫病患者的病程进入第2周后,临床表现则显著加重,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明显的出血倾向。当病程进人第3周后,除病情明显加重外,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亦较差,患者的体温常需3~5天才能逐渐降至正常。
对儿童患者和妊娠患者,宜选用大环内酯类作病原治疗,如阿奇霉素、罗红霉素等。
值得指出的是,青霉素类,如
氨苄西林(ampicillin)等,头孢菌素类,如头孢他啶(ceftazidime)等,头孢霉素类,如
头孢西丁(cefoxitin)等,碳青霉烯类,如
亚胺培南(imipenem)等,单环β-内酰胺类,如氨曲南(aztreonam)等和氨基糖苷类,如
阿米卡星(amikacin)等抗生素对恙虫病无治疗作用。因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,而这些抗生素很难进入细胞内发挥其作用,所以这些抗生素对恙虫病无治疗作用。
少数患者可出现复发。复发时不再出现焦痂,应用与首次发病相同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样有效。
3.对症治疗 典型和重型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,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症治疗措施,以提高治疗效果。
预防
预防:二战期间及其后,已在开发和试验疫苗。有些对同源株有效。但尚无一种抗原对所有抗原性不同的恙虫病东方次体株,都能诱导保护作用。疫区部队可以每周1剂多西环素的方法,防止丛林斑疹伤寒。
防止恙螨附身,皮肤可用驱虫剂,或穿用苯甲酸苄酯(benzyl benzoate)浸渗的防护服。二乙甲苯酰胺(diethyltoluamide)制剂如OFF、DEET等喷雾(用于服装或裸露皮肤)亦有效,但遇水即迅速消失。防止恙螨叮咬,这些化学药品其实更宜施用于衣服。